新闻中心

储能发展潜力巨大,上游材料需求快速提升

一、储能行业迎来规模化扩充,电化学储能即将入快速发展期

1.1、储能政策持续加持,我国储能行业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

伴随新能源的发展,全球储能行业需求持续提升。随着全球能源转型加速, 各国政府碳中和方案相继落地,新能源储能的需求愈发强烈。2021 年全球 储能市场装机功率为 205.3GW,其中以抽水储能占据主要地位,而后来获 得快速发展的电化学储能占比约为 10.3%,储能装机规模约为 21.1GW。 从行业发展来看,电化学储能过去 10 年的装机规模复合增速约为 56%, 已经成为满足多种应用场景和需求的主要储能方式之一。

新能源持续发展,储能需求大幅提升,政策助力储能行业快速发展。伴随 着我国大力进行新能源布局,在新增发电侧,新能源占比不断提升,而由 于新能源发电带来的波动性使得储能的需求日益提升。国家近年来陆续出 台配套储能政策,其中硬性指标与扶持鼓励双管齐下,从电价机制、项目 管理、市场交易、技术攻关、商业模式、发展目标等多个维度进行了顶层 设计,助力行业向规范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

抽水储能技术成熟,发展早,现阶段占据主要市场。储能技术根据储能系 统存储能量的形式以及其构成机理的不同可以分为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 能、飞轮储能、熔融盐储能、电化学储能等。由于传统的抽水蓄能起步较 早、技术较为成熟,因而无论是在全球还是中国都占据储能行业主导地位。 然而伴随我国新能源技术持续推进,新能源发电在我国新增发电量占比持 续提升,供给量不断提升,因而通过储能解决新能源发电模式的不足,提 升能源利用效率日趋重要。

目前国内外采用的储能技术以抽水储能为主,电化学储能为辅。相比之下, 抽水储能、压缩空气储能可以满足大规模的储能要求,且具有较长的产品 寿命,但反应速度相对较慢,对于短周期的波动调节能力有限,而锂电池 等电化学储能虽然规模相对较小,但是整体更为灵活,可以满足短期的调 峰调频,同时可以满足多样化的储能场景要求。

1.2、电化学储能路线不断丰富,行业获得快速发展

需求推动储能行业结构变换,电化学储能获得快速发展。目前新能源装机 规模快速扩张,风、光发电占比日益提升,抽水储能难以完全满足调峰调 频需求。相比之下电化学储能一方面可以解决风光出力随机性和波动性带 来的频率稳定难题,提供调频服务提高电网的可靠性;另一方面能够通过 削峰填谷解决风光出力高峰与负荷高峰错配问题。近年来,电化学储能作 为灵活的储能解决方案,借助国家政策的支撑获得了快速发展。2020 年, 我国电化学储能占比约为 8.3%,至 2021 年占比就已经提升至 11.8%,行 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锂离子电池为电化学储能的主流路线,多种技术作为补充发展。目前电化 学储能路线中,锂离子电池尤其是磷酸铁锂电池占据主要市场,但其中发 展相对较早的铅蓄电池在具有较长充放电工作周期的场合仍具备竞争力, 液流电池在电网规模储能方面也有应用场景,钠离子电池虽然现阶段技术 并未成熟,但其原材料来源广泛,低温性能好,具有不断提升的发展空间。

行业空间巨大,电化学储能赛道即将进入高速增长期。2021 年以来,国家 及地方省份相继出台政策确立储能的独立主体身份,并伴随着独立储能的 盈利模式有提升趋势,独立储能的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带动了我国发电侧 的储能市场空间大幅提升。根据今年前三季度数据,我国发电侧的储能占 比已经获得明显提升,占比达到 55%,带动了储能市场获得快速发展;而 伴随着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持续提升,电源侧的储能需求也日渐提升, 叠加未来电价的市场化趋势,用户侧也将获得持续发展,新型储能市场需 求有望快速提升。

根据 CNESA 预测,我国未来 5 年的新型储能市场将获得高速发展,复合 增速将维持在 50%以上,预计到 2026 年乐观状态下储能市场的累计装机 将达到 79.5GW,带动储能电池材料获得高速发展。

二、磷酸铁锂电池:电化学储能主力军,现阶段最为成熟的工艺路线

2.1、磷酸铁锂电池技术相对成熟,性价比高在储能领域高度渗透

磷酸铁锂电池的充放电过程主要依靠锂离子的迁移,是现阶段主要应用于 储能的锂电池。磷酸铁锂(LiFePO4)是一种具有三维空间网状橄榄石结 构的磷酸盐,也是目前锂电池正极材料的主流技术路线之一。磷酸铁锂电 池的充放电反应是在 LiFePO4 和 FePO4 两相之间进行:在充电过程中, LiFePO4 逐渐脱离出锂离子形成 FePO4,同时锂离子在电场力的作用下, 依次经过电解液和穿过隔膜,最后嵌入负极石墨晶格中。而在放电过程中, 锂离子从负极石墨晶体中脱嵌出来,再经电解液迁移到磷酸铁锂晶体的表 面,重新嵌入磷酸铁锂的晶格,FePO4再次形成 LiFePO4。

磷酸铁锂在储能领域具备明显性能优势。与三元材料等其他锂电池相比, 磷酸铁锂电池循环性能极好,能量型磷酸铁锂电池循环寿命最高可长达 3000-4000 次,倍率型磷酸铁锂电池的循环甚至可达上万次。此外,磷酸 铁锂由于其橄榄石状结构的特点,即使在高温下仍可保持较稳定的结构, 具有远超其他正极材料的安全性与稳定性,符合目前大型储能领域对于安 全性的严苛要求。与此同时,尽管磷酸铁锂的能量密度低于三元材料电池, 但是其相对较低的成本所带来的价格优势在对于电池体积要求相对较低的 储能领域更为突出。安全性、寿命长以及成本低的优势使得磷酸铁锂电池 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

磷酸铁锂电池可以针对性布局储能领域,差异化的布局可以提升产品性价 比。磷酸铁锂上游原材料主要分为磷源、铁源和锂源,其中磷源很据工艺 路线的不同主要来源于磷酸或工业磷酸一铵(磷酸二氢铵),铁源来源于铁 粉或硫酸亚铁。目前大多数工艺路线均先将磷源与铁源合成磷酸铁前驱体, 再将磷酸铁与碳酸锂通过烧结产出磷酸铁锂。因而在前驱体的生产以及磷 酸铁锂烧结过程中,都可以针对性的选择放弃部分能量密度的要求,而提 升产品循环次数,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

液相法前驱体生产可以进一步降低产品生产成本。磷酸铁锂的生产工艺按 照前驱体的生产工艺的不同可以分为固相法与液相法两种,其中固相法由 于工艺较为成熟、可以满足下游高能量密度的前驱体要求、设备相对简单 且投资较小等诸多优势而被大多数磷酸铁锂企业采用。液相法具有材料液 相反应均匀,物相均一,产物粒径小、粒度分布均匀,产品批次品质稳定 等优点,但是技术门槛远高于固相法,且生产设备复杂、投资额度较大, 目前国内仅有德方纳米等少数企业采用,而通过液相法的生产,可以降低 生产成本,满足在储能的能量密度要求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产品性价比。

2.2、正极材料跟随需求大量规划产能,储能领域需求即将开启高速增长

国内磷酸铁锂产量快速增长,行业竞争趋向白热化。受益于下游新能源行 业的跨越式发展,2021 年国内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出货量为 47 万吨,同比 增长 279%,同年全球磷酸铁锂电池出货量高达 172.1GWh,同比增长 220%。受补贴政策退坡影响,2016-2020 年上半年,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需 求有限,部分磷酸铁锂厂商出现停产或破产情况,行业整体集中度较高。 2020 年,国内磷酸铁锂行业 CR3/CR5 约为 66.1%/86.2%,湖南裕能、德 方纳米、湖北万润等头部企业市场份额优势明显。但是由于 2020 年下半 年开始下游新能源行业的高景气度,部分处于停产状态磷酸铁锂产能恢复 生产,同时有新进入者的新建产能逐步投产,导致行业集中度有所下降, 2021 年国内磷酸铁锂行业 CR3/CR5 为 52.6%/67.3%。随着未来更多新增 产能的投产,国内磷酸铁锂行业竞争将趋向于白热化。

磷酸铁锂电池同时供给储能和动力市场,行业发展相对成熟。随着新能源 汽车的持续发展,磷酸铁锂电池作为高性价比的电池路线已经在中低端车 型领域获得广泛应用,近年来通过对技术工艺的改进,也突破了高端动力 市场的应用,磷酸铁锂电池已经具有相对比较完整的技术基础。而配合动 力行业和储能发展需求,行业内持续进行了大规模的产能建设,产品配套 能力相对较强,伴随整体电池和正极需求的大幅扩充,磷酸铁锂产业链也 稳步发展,上游前驱体供给持续布局,产能将获得快速释放。

磷酸铁锂自 2021 年进入明显的供不应求阶段,产能开始快速规划布局。 由于下游新能源汽车与储能等领域需求旺盛,而前期磷酸铁锂生产企业扩 充产能速度相对缓慢,叠加资源品碳酸锂价格大幅提升,自 2021 年以来, 磷酸铁锂价格大幅提升,产品价差也有明显增长。进入到今年下半年,新 增产能释放逐步增多,产品价差略有回落。

磷酸铁锂逐步进入产能释放期,老牌磷酸铁锂头部企业产能快速兑现,大 量参与者开始布局。受到新能源车快速发展以及储能的性价比优势在持续 提升的影响,磷酸铁锂正极企业开始高速扩张,行业内具有产业和渠道优 势的企业加速进行产能复制和结构升级,产业链环节上具有磷资源和钛白 粉企业快速切入进行产业链向下延伸布局,同时还有其他企业通过并购或 者引进技术进行领域切入,目前根据主要公司的产能统计,有对外披露的 企业已经有超过 800 万吨的产能规划,而有落地可行性的产能也将达到 460 万吨以上。

锂电储能建设加速,带动磷酸铁锂需求量快速提升。截至 2021 年底,中 国已投运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 46.1GW,占全球市场总规模的 22%, 同比增长 30%。其中,抽水蓄能的累计装机规模最大,为 39.8GW,同比 增长 25%,所占比重与去年同期相比再次下降,下降了 3 个百分点;市场 增量主要来自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到 5729.7MW,同比增长 75%。 而从新型储能装机结构来看,锂离子电池装机量占比为 89.7%,而第二位 的铅蓄电池仅占 5.9%。

安全性和稳定性带动磷酸铁锂的储能应用快速释放,未来还有进一步提升 的空间。国家能源局在 22 年 6 月发布的《防止电力生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 点要求(2022 年版)(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指出:中大型电化学储能电站不 得选用三元锂电池、钠硫电池,不宜选用梯次利用动力电池。政策方面对 于储能电池安全性的重视使得现阶段磷酸铁锂的性能优势更为突出,推动 磷酸铁锂储能电池装机量继续提升。同时伴随磷酸铁锂新增产能的快速释 放,产品的价格有一定程度的缓和,性价比仍有改善空间。

2025 年国内储能领域磷酸铁锂需求量有望接近 90 万吨。由于磷酸铁锂电 池在安全性、循环性能以及性价比方面的显著优势,国内在储能领域使用 的锂离子电池绝大部分都采用磷酸铁锂正极。根据高工锂电数据,2022 年 上半年中国储能电池出货量达到 44.5GWh,已经接近 2021 年全年的水平, 而预计 2025 年储能电池出货量将达到 390GWh,对应的磷酸铁锂出货量 有望达到 90 万吨。

距离开展36